摘要:陶行知提出的“三力论”对现代教育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联系“三力论”中的生活力结合跨学科思想,从国家、教育、个人、语文层面探讨了在生活里指导下不断推进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并从教师、学校、社会层面提出了如何在生活里指导下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建议。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们创设更加良好的,更符合当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教学环境,培育出真正适应社会的“完整的人”。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力;教育;跨学科学习
陶行知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致力于中国的教育和社会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也对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陶行知先生关于“三力”的论述,即“创造力”、“生活力”、“自动力”,对我们今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的社会,我们也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结合时代特色,将生活力思想与跨学科相结合,使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生活力思想指导下的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1)国家层面——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创造性人才最核心的能力。目前我国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专门开设了社会实践活动,强调要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
那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理论。指出了我们现如今的教育不能仅仅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与书本,各学科间也不应当孤立存在,而应该不同学科携手,教育与社会接轨,将他们不断参与社会活动,增强他们对社会认识。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并能够适应社会的创造性人才。
(2)教育层面——对陶行知理论深化探索以寻求新型教育形态的需求
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基于陶行知的“生活力”理念开展跨界教育,需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跨学科思维为载体,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以教育资源统整的方式,打破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技术、学科与文化、学科与时空等界限,对有关联的教育元素进行融通整合,从而创生并实施的一种更具价值的教育形态。
(3)个人层面——学生社会化的需求
真实的社会是不分学科的,由多学科综合而形成的需要综合素质的真实社会。例如去银行存钱,不仅仅涉及数学,还可能涉及语文上的语言沟通技巧,信息技术的网络信息搜集能力,道德与法治的遵守公共秩序思维等等。生活中的事件是整体的,是综合的,那么学科也不应当呈碎片化孤军奋战,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不应当按学科分类,独立存在于脑海中,而应从学校就开始贯彻跨学科学习,培育完整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生活的学生。这既是学生成长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
(4)语文层面——拓宽语文学习边界,丰富语文内涵
语文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所学的文字,所造的句子,所做的阅读,真正的语文应当是渗透融入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我们不仅在课堂、学校学语文,也在家庭、社会学语文;不仅在课程计划表上规定的时间学语文,也在非计划、非规定的各种时间学语文;不仅通过语文学科学语文,也通过其它学科,如道德与法治、数学、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语文;不仅通过显性课程学语文,也通过无处不在的隐性课程学语文。语文应当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界限的,与人、与社会交往交流,并从中不断学习的一门学科,这才是语文的真正含义。对语文学习内涵的不断深化与训练探究,不断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真正价值,并且帮助学生提早模拟适应生活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从接触,理解,思考,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不断运用,养成“时时用语文、处处用语文、事事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生活力指导下跨学科学习的建议
董艳提出:“发挥高校专家的理论引领作用,支持一线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发挥一线教师的教学阵地作用,通过培训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发挥社会机构的资源供给作用,促进优质教学、教研、学习资源的流通;发挥学生家长的隐性渗透作用,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个人,是家庭,是社会,是国家的大事。所以应当各方面联合起来,为育完整的人提供支持。
教师层面
明确语文本质,树立整体育人思想
语文教师要提高课程站位,明确语文学科的本质,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语文学科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以“整体育人”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的身心规律、社会实际及真实生活,从知识统整到思维发展,走向真实问题的解决的意识,并尽力将其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尝试。以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科学思维,合理规划,合作共赢。
2.注意启发性教学
创造教育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自助、自导、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在课堂上不断进行创造力训练,不断参加社会活动,寻求激发创新灵感的机会,不断发展自己,再通过个体间的不断交流探究,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启发性教学绝不是教师空喊的口号,而是在生活中不断渗透,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后自主探究不断再生的过程。
尽快推进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一个适切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能够很自然地将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以及课程目标凝聚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学习任务释放出整合凝结的强大力量。以主题式课程为统领,不同学科围绕同一主题,以课堂教学与拓展活动为主要阵地,推进多学科齐头并进。
例如一年级语文部编版课本上下册中曾多次出现含有青蛙元素的主题课文,如《四季》(提示青蛙所处季节)《青蛙写诗》(提示青蛙的叫声)《雪地里的小画家》(提示青蛙会冬眠的习性)《小青蛙》(认识青字族,知道青蛙的名字怎样书写,知道青蛙是益虫)《荷叶圆圆》(提示青蛙经常在荷叶上出现唱歌)《棉花姑娘》(提示青蛙只能田里捉害虫)。如此多的青蛙元素加之学习青字族也是一年级下学期的重点之一,可以结合多学科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如在语文上除了趣味处理字族,让孩子理解掌握青字族外;可以让音乐课领唱歌曲《小青蛙》;美术课一同绘制不同的小青蛙;劳技课一同动手创作小青蛙之家或者青蛙转盘;科学课通过主题纪录片甚至近距离观察介绍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与习性;综合课甚至可以一同去考察合适的环境,一同培育小蝌蚪,不断观察记录其变成青蛙的过程;英语课一同了解青蛙的英语名,知道外国人如何看待青蛙;体育课一同学习了解蛙跳,蛙泳的姿势;德法课了解古人眼中青蛙多子多福的寓意等等。甚至可以化班级为舞台,布置青蛙主题展览。这就涉及到如何选择场地,如何装饰,用何种形式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如何绘制海报,如何向家人及社会各界发布邀请信息,如何为来宾指明方向等等活动。学习内容包括”设计““参与”“参观”“了解”“发现”“探寻”“参加”“体验”“调查”“研讨”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均能有所提升,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乐于观察、提问、交流,与他人合作完成策划、组织、成果呈现等一系列工作,也使得学生不断的与外界接触,使得教育与人,与社会接轨,而不仅仅孤立于课堂教学。
主题的选择虽然受课标中“学习内容”的启示,但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在这样的跨学科主题任务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体性体验,在知识技能的习得、运用和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中收获具有强大迁移力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就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一跨学科学习主题任务与学生学习生活创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能体现“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课程追求吗?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体验,学生更加关切社会问题,并为了抒发、表达自己的关切,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充分感受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认知发展等多维度的联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程生活中被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觉知。
(二)学校层面
1.更新教室建设,为跨学科学习提供空间支撑
通过创新实验室或功能教室建设,创设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匹配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拓展学习空间。同时,注重学习空间的功能再造,设置项目工作室、资料查询区、小组合作区、多组协作区、公共展示区等,充分发挥空间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支撑作用。
2.探究课程评价新方法以应对跨学科综合学习
跨学科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主题式活动,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养成了一个新的难题。传统的分数或等级评价制过于单调,且不适用于跨学科作业的评价。对于这些项目进行评价时,不应当仅仅由单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而应当由各个学科教师进行评价后进行综合汇总,同时考虑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跨学科理解,以及使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在跨学科活动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情况,都应当纳入评价考核中。因此,急需不断探索课程评价的新方法以适应跨学科综合学习。
(三)社会层面
1. 搭建研学旅行平台,丰富户外教学资源
当代社会,学生教学的空间已经不只局限于教师或者学校。外出研学旅行成为了学生教学空间不断拓展的一次新尝试。第一,学生在外出研学的过程中,切实接触到了以往仅在课本中见到的各种教学材料,在现场讲解员或者教师等解说下,获得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刺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使得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第二,在研学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的是与同学,老师,甚至社会人士的各种接触交流,也使得学生不断体验集体生活,不断适应社会活动,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成长。第三,传统课堂的室内教学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与视力的发展,走出教室,不断探索,在自然中,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社会各界齐搭手,共育学生助成长
教育可以拥有的人力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除了学生自己之外,还有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各行各业人士等等,一旦学校教育有需要,他们都可以经筛选成为教育主体,参与到学生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持者。对于学生而言,专业人士的教学会给予他们特殊的感受,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教育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这是教与学的放权,是学生学习的一次探索;对于参与教学的他人而言,可以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是一次特殊的经历,这也更呼应了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全员育人的需要。
三、总结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参考。21世纪是科技时代,全球化浪潮无法避免,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各国使出浑身解数不甘落后,在这关键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人才。而人才的多少取决于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只有不断推进教育的发展,才能在大国崛起的当今依旧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只有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国家联合起来,不断在陶行知生活力指导下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与尝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才能培育出国家需要的“完整的人”,为国家发展贡献个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