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本科研 -> 在研课题 -> 3指向幸福力提升的社工进校园新型服务方式的研究 -> 研讨活动 -> 正文

校本科研

2023年3月物化成果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3-31

了解学段特点,助力孩子成长

太仓市经贸小学 戴菊

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疑惑?我的孩子三年级了怎么成绩一下子下滑那么多,一二年级的时候可都是考九十几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怎么总是会抄错数据,怎么总是会把6写成9;孩子都要十岁了还是不停的啃手指头?……你知道吗?从知识体系来说,三年级的知识和一二年级相比是一个质的改变,其实孩子有所下滑是非常正常的;孩子总是抄错数据,很可能是因为是婴幼儿期感统(感觉统合)能力没有发育完全;孩子总是啃手指头是因为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口腔敏感期,家长制止了孩子嘴巴探索身边事物的行为导致的。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一些问题,都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我们作为家长,不知道什么叫做感统,不知道什么叫做孩子成长敏感期,就会导致我们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根本找不到方向,还因为孩子教育问题让整个家庭蒙上了灰色的阴影……更严重的是因为我们的不懂直接或间接导致我们的孩子受到影响,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知道孩子的发展规律,了解孩子当下的学段特点,我们才能正确看待并正确处理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三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三年级孩子一般为8—9周岁,处于小学中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情绪、个性、认知等都处在转折期,不稳定、波动大是其基本特征。具体有哪些特点呢?

1. 认识到男女生差异。三年级的孩子开始懂什么是“女孩子气”“男孩子气”。“性别隔离”是这个阶段孩子明显的特点,也就是孩子在于同伴交往中,倾向于选择同性别儿童作为伙伴。所以,如果孩子突然开始不愿意和之前玩得很好的异性朋友玩,我们家长也不要批评指责,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2. 同伴群体。这个阶段,班级中孩子会开始出现分化,有的学生占据支配地位,有的成为服从者,班级中开始形成若干小团体,每个团体通常由三五个人组成,他们一起活动,一起玩耍。我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

3. 自我和个性发展。三年级的孩子常出现跟大人顶嘴的现象,我们很多家长应该也发现了,之前孩子挺乖的,到了三年级怎么这么“善变”,心情就像过山车,好多话宁可跟朋友讲也不跟父母讲了,无意间动了他的物品他会勃然大怒。8岁时还粘着妈妈,9岁时又突然“推开”妈妈,8岁时做事风风火火、絮絮叨叨,9岁时突然节奏慢下来,话也变少了很多,等等这些其实是孩子到了“中间反抗期”,也被称为孩子精神上的“断奶期”。孩子反抗的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跟大人“顶嘴”,而且还顶的理直气壮、理由十足。孩子反抗,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价值观念不同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它反而说明了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顺利发展,并开始具有批评大人的能力。要知道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家长面对孩子的反抗,要用宽容的心态加以接受,把孩子的反抗视为成长的证明。这里我还是要再强调一点,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态度,内心里其实是觉得自己的家庭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也有可能是觉得必须要“压过孩子”,这样以后才好管教,然后面对孩子的顶嘴和争吵,部分家长就通过大声“吼叫”或“打骂”甚至“挖苦”去压制孩子。家长们这一做法非常可怕,要知道三年级孩子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黄金期,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孩子的萌芽期。而和你“争辩”也是一种思维发展的体现,如果经常被扼杀,那么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辩证逻辑思维。那就非常可惜。

4. 道德发展。我们说成才先成人。其实孩子的道德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道德体现。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成3个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下)、他律阶段(5-10岁)和自律阶段。在前道德阶段,孩子是没有道德概念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行为做事完全是依靠本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想怎样就怎样,完全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去行事。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行为上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我们常见的道德问题,家长其实是不需要焦虑的,放平心态,慢慢引导就好。三年级的孩子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他律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有强烈的规则意识,他们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他们会把这些规则看成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必须遵守。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他们认为道德问题都是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中间环节。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通过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一个孩子因为不小心摔坏了十个碗,另一个孩子因为要偷吃糖果摔坏了一个碗,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进行评判时,会认为第一个孩子犯的错更大。也就是只看结果,不看原因。他律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会认为“谁犯错谁就应该来抵罪”,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男孩A推了另一个男孩B,导致男孩B受伤了,男孩C跑过来狠狠的打了一下A,男孩C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他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A的惩罚,而A犯了错就应该接受惩罚,惩罚是为了让A抵罪。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但没有受到惩罚,那么其他孩子包括当事人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犯错,必要的惩罚还是非常需要的,只有受到惩罚了他才会知道自己犯了错。有的家长问,专家总说不能打孩子不能体罚,其实这个阶段,适当适量的体罚是可以的,比如打几下手心。至于第三个阶段自律阶段,孩子们会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相互之间约定俗成的,是可以改变的,规则不再是自身之外强加的东西,开始从内心建立基本的规则尺度,慢慢形成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道德准则。

5. 认知发展。三年级孩子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观察的精确性提高,注意的分配能力由快转为慢,也就是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三年级的孩子注意集中时间大约为20分钟,能在短时间快速记住很多知识,再造想象的精确性、完整性逐步发展,有意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不断发展。三年级的孩子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是思维深刻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三年级也是长度概念、概率概念发展的快速期,推理能力发展较快。所以,一般认为,8-9岁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家长们可以充分根据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三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是20分钟,我们可每20分钟做一项作业,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一下子做1小时的作业其实有些拔苗助长,或者有的孩子做几分钟就要喝水就要去吃点东西等等也非常不对,这对专注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比如三年级孩子的记忆力比较好,可以适当让孩子背一背小古文、古诗等,增加素养积累;比如这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比较迅速,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提升训练,促进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三年级除了是思维的黄金期也是孩子树立自信心的黄金时间,而且思维关键期并不是决定期,不是说在关键期不进行适当提高就会丧失这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不是说在关键期可以无限度地拔高。所以家长们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要遵守的原则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这里我也补充一点,因为三年级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的教材相比一二年级,也有很大很多的改变,数学方面知识点猛增,思维难度上了一个台阶,语文方面开始大小作文、更复杂的阅读理解,英语也从会听会说变成了会写会记,还有会分析,关于学科学习这一块我们会有专门的讲座。认识了孩子当下所处的阶段,在回过来看教材看孩子的变化,我们就能更清楚后面的原理,就会更坦然,就会知道可以怎么做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关于三年级的孩子如果提高学习力,我们将在另一讲中专门介绍。

二、父母应该怎么做

了解孩子的阶段特点,那么我们到底怎么做。首先,我想说,其实我们的很多家长,都是非常负责任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充满了喜悦与期待,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慢慢气馁,失去信心……然后慢慢就出现了一些“躺平”,也出现了一些时刻紧绷一根弦的家长,“鸡娃”家长。有些家长照着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方法去教孩子,有些家长跟身边优秀的人去学习,为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大家其实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但家长们,这些其实都是不够准确的。不管或者过于管教都是走了极端,跟老人、他人学习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性格特点,别人的好方法对自己的孩子却不一定适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1. 全面“学”,提升家庭教育责任胜任能力。

这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学习是父母提升责任胜任能力的根本途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改变无师自通、盲目无序、自给自足的家庭教育状态,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家庭文化,掌握家庭教育方法。那父母学什么?怎么学?学什么,父母学习的领域应该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摆脱对子女成功的期待所带来的焦虑心态,用哲学的辩证与反思、对意义的追问,让父母懂得理解他人,懂得对世界的立体化解读。法律常识包括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儿童权利公约》等。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原理、家庭教育方法和艺术、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方式、亲子关系构建策略等。心理学知识主要包括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发展关键期的特征及应对等。而怎么学?文章、书本、专家讲座……在信息发达的当下,我想只要你愿意,学习的渠道和机会还是非常多的。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讲座。家长们,孩子是自己的,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好一个孩子,几代人受益。去年的10月23日国家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2.静心“等”,遵循教育节奏和发展规律。

教育是有节奏的。怀特海用“有节奏的教育”来告诉我们,教育是在一个重复的结构中不同阶段的传送。“这种节奏包含一种交织在一起的若干循环周期,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小漩涡,又受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的控制”。怀特海把智力的发展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图)这三个阶段是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这种循环不是机械的旋转、线性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和阶梯式的攀登。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人的发展过程构成了一个大循环周期。在这个循环期里,浪漫阶段覆盖了儿童生活最初的12年,精确阶段包括整个中等教育的时期,综合运用阶段则是进入成年的时期。也就是整个小学阶段其实都是处于浪漫阶段。在浪漫阶段,孩子主要通过直接认知事实,断续地、零碎地、模糊地意识到这些新的事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心中的兴趣,激发体悟。在这一阶段,儿童虽然处于一知半解、若隐若现的模糊状态,但这种瞬间迸发的兴奋却可以引起儿童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容在动力,产生活跃的思想,而这一切都是随后精确阶段掌握精确知识的基础。所以,很多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感觉每天迷糊迷糊的,怎么有些东西怎么给他讲也讲不明白,现在看来应该知道,这种“迷糊”是这个年龄段就应该有的状态。所以,我们平时也总说小学以激发兴趣为主,这不是一句空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很遗憾的是,虽然国家实行了双减,但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上名校、上好班,给孩子拔苗助长,其实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浪漫阶段就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尽量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精确阶段,就需要一些新的、精确地、科学的原理以及被确认了的概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体系,并不断增加和提高一般框架的复杂性和精确性。最后,在综合阶段应以研究性的学习为主。

 

当然不同事物的三个阶段的年龄界限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语言学科,例如语文英语,11岁以前是浪漫阶段,11~15岁是精确阶段,15~16岁半是综合运用阶段。而科学学科:11~15岁是浪漫阶段,15~16岁是精确阶段,16岁以后属于综合运用阶段。应该指出的是,阶段界限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阶段中都可能包含着若干个循环。做这样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说明“各个阶段的侧重不同,主要物质不同。浪漫、精确、综合运用,至始至终都是存在着的”。

父母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节奏,明确每一个阶段孩子的发展目标、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孩子成长的支持计划,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也就是说,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支持,这就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孩子需要的,我能为孩子做什么,等等。然后,静静地看着孩子沿着自己的“跑道”有序进步,而不是赶着孩子沿着父母的期望目标和路径“奔跑”。原因很简单,路在孩子的脚下,因此需要他自己走。

3.主动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

静心等是一种教育心态,提醒父母不要刻意拔高对孩子的要求,从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对学习的兴趣。但是,不能把“静心等”理解为具有消极意义的“望天收”。相反,父母要在了解孩子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后,遵循教育的节奏,进一步细化支持计划。也就是说,父母在行动上要主动。孩子在完成任务时总会遇到困难,因此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困难、孩子的处理方式、老师的帮助策略等。父母应该成为家校合作、家校沟通的主动者,除了问询之外,还要为实质性的沟通提供素材,那就是孩子在家的情况和表现、父母自身的处理方式。

例子:有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这位母亲觉得很后悔,老师告诉她,“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那位老师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除了是陶行知先生的引导,同时也离不开他的母亲及时与老师的沟通。家庭教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除了要有科学的理念之外,还需要关注细节,细节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说“越有效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而产生的”“教育也应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去渗透,而不是专门拿个板凳,让孩子坐端正,专门讲个半小时”。关注细节、提供素材、主动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4.谨慎比,绘制富有个性的成长蓝图

2016年3月,一篇题为《北京的无奈:海淀区拼娃是怎么拼的》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并引起热烈讨论。这篇文章是一对父母讲述7岁儿子的学习经历:“我的儿子每周有三个教育机构的五次奥数课,还有三个教育机构的三次语文课…….”,而且此种选择“是孩子自愿的”。

文章传递的是父母对高分、名校、升学率的追求,这已司空见惯。“是孩子自愿的”这句话却耐人寻味,不得不让人想到这是千万家庭的现实状态,这是一大群孩子的无形压力。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是父母的心态、孩子的心态造成了这一家庭的困境。也就是说,是“拼娃”这个“拼”字惹的祸。

这种超越孩子能力范围、超出家庭经济能力的家庭之间的盲目比较只会造成父母的恐慌心理,牺牲的是孩子的发展优势、学习信心、身体健康。确立榜样、积极比较才是正确教育的方式。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可以选择身边的对象,也可以和自己,确定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一点一滴地进步,一步一步地发展。

资源链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各个不同的方面都呈现出差异性,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有的是均衡的,有的是超前的,有的是延迟的。我给大家分享一张表,这是耶鲁大学40年的研究成果,描述的是八九岁孩子的常规特点。就像一张您将去旅游的那个国家的地图,它能够告诉您那个国家总的来说是什么样的,但不能告诉您您的旅程将会是什么样的。因此,父母要从这个表中观察哪些是您的孩子的特点,哪些目标已经达到,哪些目标还有待提高。对提前完成的目标,父母需要适当地提高一些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对没有达到的目标要有意创设条件,帮助孩子达到目标。

 

亲子互动:家长们可以将孩子进入三年级以后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及时把这些变化写在“成长树”上,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

 

孩子也留意一下,当你进入三年级以后,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关注重点等有什么变化,可以把变化写在“变化桥”上,增进彼此间的沟通。

   

    三年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方面的关键期、转折期和萌芽期,而这都需要我们父母细心观察,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上创造平台,助力孩子成长和发展。我们总说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成长。如果我们“用资源的角度去看待教育这件事”,你会发现,因为孩子,自己也有了很多改变,有了很多成长。希望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能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让孩子让自己让整个家庭都越来越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