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本科研 -> 在研课题 -> 3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大任务差异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 研讨活动 -> 正文

校本科研

2025年9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30

课题题目

基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大任务差异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一般规划

立项编号

L2024029

 

出席对象

课题核心组成员

地点

教室

时间

2025.9.29

研究主题

文献研究法、课例研究法

所要解决问题

1.数学大任务差异化设计应遵循哪些核心原则?
2.差异化维度如何具体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要素?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课例研究法

 

 

 

 

 

 

一、理论学习

1.《国外差异化教学的理论模型:演变与应用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差异化教学探索

围绕以上两份学习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了解到几种经典的差异教学模型,如霍尔模型、汤姆林森差异化教学初始模型等。在学习与交流中明确了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时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二时要明晰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三是设计并且实施合适的教学活动。

二、课例研讨

1.课题组成员孙召宝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1)情境创设:校园莘子园围花圃。

2)大任务: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面积20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圃。22根木条全部用完,而且不能折断,能做到吗?

3)“问题解决”梯度活动设计:

基础任务包:掌握一一列举,解决核心问题

子任务1:分析条件,明确数量关系

提问引导:“王大叔用22根1米木条围花圃,木条无剩余、不折断,说明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长和宽的和是多少?”

子任务2:有序列举所有可能的长、宽组合

子任务3:计算对应面积,验证是否存在20平方米

拓展任务包: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子任务4: 思考周长一定时,面积的变化规律?

挑战任务包:如果可以一面靠墙,能围成功吗?

子任务5:运用学习的一一列举的策略,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解决子任务6:数学文化链接

阅读材料:介绍《九章算术》中“方田章”用类似列举法解决田亩面积问题的案例,讨论古今策略的联系与演变。

学习支持:设计学习单,为学生提供思考支架,辅助其完成一一列举的过程,并借助温馨提示,启发学生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

2.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针对孙召宝老师的执教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孙召宝老师的这堂课在情境创设上十分贴近生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大任务的设计具有挑战性且紧扣教学目标,“问题解决”梯度活动设计层次分明,从基础任务包到拓展任务包再到挑战任务包,逐步提升难度,符合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基础任务包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子任务的设计有条理,能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拓展任务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挑战任务包进一步拓展思维,让学生思考一面靠墙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策略解决,还通过数学文化链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设计的学习单和温馨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支持,能有效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完成拓展和挑战任务时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后续可以进一步优化学习支持的细节,以更好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

 

 

 

 

 

在本月的课题月活动中,我们针对 “基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大任务差异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提出数学大任务差异化设计应遵循核心原则;并结合课例探讨了差异化维度如何具体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要素

1.目标分层是起点: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初,就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基础,预设清晰的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挑战性目标。这确保了所有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实现“保底不封顶”。

2.路径多元是关键:在任务设计中,我们强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实物模型)、工具(如传统纸笔、几何画板、思维导图)和表达方式(如书面报告、口头阐述、作品制作),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和呈现成果。为学生提供分层的任务包,不同任务包对应不同难度层次和学习要求,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实现差异化学习。

3.评价增值是保障: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构建贯穿任务始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今后,我们还要通过设计“学习支架”、“量规清单”和“反思日志”等工具,让学生明晰评价标准,在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从而实现自我监控与调整,让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物化成果

主题课例1节,初步确定了数学大任务差异化设计的原则和可操作的设计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