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1.《国外差异化教学的理论模型:演变与应用》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差异化教学探索》 围绕以上两份学习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了解到几种经典的差异教学模型,如霍尔模型、汤姆林森差异化教学初始模型等。在学习与交流中明确了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时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二时要明晰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三是设计并且实施合适的教学活动。 二、课例研讨 1.课题组成员孙召宝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1)情境创设:校园莘子园围花圃。 (2)大任务: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面积20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圃。22根木条全部用完,而且不能折断,能做到吗? (3)“问题解决”梯度活动设计: 基础任务包:掌握一一列举,解决核心问题 子任务1:分析条件,明确数量关系 提问引导:“王大叔用22根1米木条围花圃,木条无剩余、不折断,说明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长和宽的和是多少?” 子任务2:有序列举所有可能的长、宽组合 子任务3:计算对应面积,验证是否存在20平方米 拓展任务包: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子任务4: 思考周长一定时,面积的变化规律? 挑战任务包:如果可以一面靠墙,能围成功吗? 子任务5:运用学习的一一列举的策略,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解决子任务6:数学文化链接 阅读材料:介绍《九章算术》中“方田章”用类似列举法解决田亩面积问题的案例,讨论古今策略的联系与演变。 学习支持:设计学习单,为学生提供思考支架,辅助其完成一一列举的过程,并借助温馨提示,启发学生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 2.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针对孙召宝老师的执教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孙召宝老师的这堂课在情境创设上十分贴近生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大任务的设计具有挑战性且紧扣教学目标,“问题解决”梯度活动设计层次分明,从基础任务包到拓展任务包再到挑战任务包,逐步提升难度,符合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基础任务包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子任务的设计有条理,能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拓展任务包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挑战任务包进一步拓展思维,让学生思考一面靠墙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策略解决,还通过数学文化链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设计的学习单和温馨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支持,能有效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完成拓展和挑战任务时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后续可以进一步优化学习支持的细节,以更好地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