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1.《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大单元教学策略》 2.《基于问题链的数学规律探究教学模式研究》 围绕以上两份学习资料,开展理论学习,明确 “图形与几何” 领域需通过操作体验 — 数据积累 — 归纳建模 — 实践应用的路径设计大任务。差异化策略需关注学生认知差异,通过分层任务支架(如具象操作、半抽象分析、抽象概括)引导规律探究。 二、课例研讨 1.课题组成员时莹玺洁老师执教《画图形,算面积》。 (1)情境创设:以“校园植物园设计” 为真实情境,提出“用 24 米围栏围成长方形植物园,如何设计面积最大?”的核心任务,链接学生生活经验。 (2)任务梯度设计: 基础任务:在方格纸中画出周长为 24 米的不同长方形(长、宽为整数),计算面积并记录数据(直观操作,积累感性认识)。 进阶任务:观察数据,小组讨论 “周长相等时,面积大小与长、宽的关系”(半抽象分析,引导规律猜想)。 (3)拓展任务:若长、宽可为小数,如何设计面积最大?结合生活案例(如圆形花坛对比)延伸思考(抽象概括与跨情境迁移)。 规律探究路径:通过 “操作记录——数据对比——归纳猜想——验证应用” 四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周长相等时,长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的规律,并渗透 “极限思想”(如正方形为长方形的特殊情况时面积最大)。 2.研讨交流 (1)亮点: 任务梯度贴合 “图形与几何” 认知规律,从具体操作到抽象建模,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探究需求。 真实情境贯穿始终(植物园设计→优化方案→生活应用),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结。 (2)改进建议: 基础任务可增加动态演示(如用动画展示长、宽变化时面积的增减趋势),辅助抽象能力较弱的学生理解。 拓展任务中可引入数学史素材(如 “等周问题” 的数学背景),丰富任务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