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本科研 -> 在研课题 -> 3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大任务差异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 学习资料 -> 正文

校本科研

5月理论学习二:结构化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问题链导学探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28

结构化学习视角下的问题链导学,为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教学开辟了新路径,有助于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问题链导学优势凸显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问题链导学模式下,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系列问题,牵引学生思维。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依次抛出 “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何关系?” 等问题,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过程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性大幅提升,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提升认知整体性:传统教学按知识点分散授课,易致学生认知零散。问题链导学以知识整体关联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全局视角学习。在 “图形认识” 教学中,教师构建问题链:“常见平面图形有哪些共性与区别?”“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如何相互转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梳理图形知识脉络,形成完整认知体系,面对复杂问题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

培养多元思维能力:问题链涵盖不同思维层次问题,可锻炼学生多种思维。从基础的记忆性问题,到分析、比较、推理的高阶思维问题,如在探究三角形分类时,提问 “按角分类三角形可分为哪几类?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有何特点?”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得到全方位锻炼,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显著增强。

二、问题链设计策略

梳理单元知识,打造逻辑性问题链:小学数学教材单元内知识逻辑性强。教师应梳理单元知识点关系,设计对应问题链。以 “多边形面积” 单元为例,设计问题链:“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有何关联?”“如何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组合图形面积问题?” 学生顺着问题链逐步深入学习,理解多边形面积知识体系。

整合全册知识,构建衔接性问题链:数学知识前后关联紧密。教师站在全册视角,关联前后单元设计问题链。在学习 “圆的周长与面积” 时,联系此前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 知识,提问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和长方形周长与长、宽关系有何相似与不同?”“圆面积公式推导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何相通之处?” 帮助学生打通知识壁垒,实现知识融会贯通。

三、基于问题链的教学实施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教师创设生动有趣情境,将问题融入其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在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教学中,展示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视频,提问 “这些物体运动方式有何特点?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围绕问题链自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遇困难时小组合作交流。如在探究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 时,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实物、展开长方体纸盒等方式,自主探究表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内交流各自思路,相互启发、完善认知。

总结归纳,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过程,提炼方法策略,形成知识模型。并设计拓展应用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巩固深化知识。在学习完 “图形的对称” 后,让学生设计具有对称性的图案,并说明设计思路,提升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

结构化学习视角下的问题链导学,为 “图形与几何” 教学注入活力,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