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美术课题组核心成员召开专题例会,围绕任炯佳老师执教课例《认识身边的树》展开深度评课研讨,并聚焦“如何通过课例分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策略提炼,进一步推动新课标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的落地实践。
课例剖析:从“树木认知”到“素养共生”
会议首先对任炯佳老师的《认识身边的树》一课进行多维度评析。课题组充分肯定该课以“校园树木观察”为真实情境,通过“形态写生—肌理拓印—生态意义探讨”三层任务链,有机融合“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成员们特别指出,课堂中“树木年轮故事创作”环节,引导学生将自然科学知识与艺术表达结合,体现了跨学科素养培养的典型设计。
针对课例优化,课题组提出建设性建议:1. 在“审美判断”维度可增加不同艺术风格中树木形象的对比赏析;2. 评价环节可嵌入“生态保护责任意识”的素养观测点,呼应新课标“艺术与生活”的育人要求。
策略凝练:课例分析的“四维提升法”
结合评课成果,课题组系统梳理了通过课例分析提升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目标锚定:以新课标素养指标为纲,将隐性素养要求显性化为可观测的课堂行为(如“能用线条语言表达树木的生命力”对应“美术表现”);
问题驱动:设计“大问题”串联学习进程(如“树木如何见证社区文化变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综合运用素养;
证据溯源:通过学生作品、课堂对话等实证材料,反向分析素养达成度,建立“教学设计—学生反馈”闭环;
迁移创新:提炼课例中的范式策略(如“自然观察+文化叙事”),形成可复用的素养培养模型。
行动部署:从个案到常态的转化机制
会议明确下一阶段任务:1. 组建课例研究小组,对《认识身边的树》进行迭代设计,形成校本化示范案例;2. 开发“美术课堂素养观察工具箱”,包含评价量规、典型问题库等实操工具;3. 启动“素养导向课例百日攻坚”计划,要求每位成员完成至少一节公开课的教学重构。
组长总结指出:“课例研究是素养落地的显微镜与推进器。教师要善于从一棵树的教学,看见一片森林的育人可能。”本次例会标志着课题组从理论建构迈向深水区实践,为区域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