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过程 1. 课例设计与实施 本次研究课Unit 4 This is my friend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是“思维结构化支架策略”的一次系统性实践。其实施路径紧扣分层设计原则: 第一步:嵌入基础结构化支架(指向低阶思维与信息输入/初步梳理) ·实施内容:在“Introduce (说·友情剪影)”环节,引入“五指图”(Five-Finger Chart) 作为基础支架。 ·功能与目的:此支架直观、具象,引导学生将“朋友”这一主题分解为“姓名、班级、外貌、能力、共同活动”五个维度,系统地梳理和归类与本主题相关的词汇、句型及跨学科生活知识(如共同做的事),为英语表达规划出一个清晰的内容逻辑框架,解决了表达内容零散、无序的问题。 第二步:嵌入进阶结构化支架(指向高阶思维与综合输出/逻辑建构) ·实施内容:在“Create(创·友谊印记)”环节,将“五指图”升级为“语篇生成与展示支架”。 ·功能与目的:在此环节,学生不仅要填写五指图,更需以此为基础,组织并连贯地输出一段完整的介绍语篇。这要求学生分析各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能力”与“共同活动”的因果关系),推理并选择恰当的连接词和句型,最终创造性地展示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友谊印记”语篇。此支架旨在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与连贯表达能力。 2. 课题组研讨过程 课后,课题组围绕“思维结构化支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度研讨。研讨聚焦于: (1)支架的适用性:一致认为“五指图”作为基础支架,完美契合了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结构化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工具。 (2)分层的必要性:肯定了从“基础”到“进阶”的支架设计路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避免了“一蹴而就”的能力要求断层。 (3)融合的深度:探讨了如何将跨学科知识(如《赠汪伦》的情感内涵)更自然地转化为进阶支架中的“分析”与“推理”任务,以深化主题意义建构。 (二)研究思考 1. 分层支架是实现思维进阶的关键:本课例证明,单一支架难以支撑完整的认知过程。基础支架(五指图)保障了表达的“逻辑底线”,使学生“有东西可说且说得有条理”;进阶支架(语篇生成任务)则挑战了学生的“逻辑上限”,推动其从信息罗列走向意义关联与创造。这一“低阶→高阶”的路径清晰可行。 2. 结构化思维是联结语言与跨学科知识的“黏合剂”:通过分层支架,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英语句型和古诗,而是在一个统一的、结构化的思维框架下,将多元素材主动建构为围绕“朋友”主题的意义整体,有效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3.后续优化方向:下一步需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主题,开发更多元化的“进阶结构化支架”形态(如思维导图、概念图等),以形成一套可迁移的“思维结构化支架策略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