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向语言运用的小学名著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太仓市双凤中心小学 潘红
【摘要】通过对小学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提出“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提出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设置任务情境,开展梳理探究,体验多样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深度思维,积累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名著阅读;学习任务群;指向语言运用
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整本书有以下要求:“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这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推进,小学语文老师在高年级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这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所以,在“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下,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小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技巧,积累语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名著教学的现状
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此来了解现在小学高年级名著的现状。整体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在不断提高,阅读名著的意识在加强,但是随着名著阅读教学的实践,一些问题也显露出来。
1. 小学高年级名著阅读的可喜之处
小学高年级学生渐渐养成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阅读习惯。“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有61.2%的学生选了每天自主阅读。“你一般每天阅读课外书多久”,有23.8%选择10-20分钟,有51.3%选择20-30分钟,有11.4%选择30分钟以上。
老师重视名著阅读。老师致力于推进名著阅读,会在班级为学生推荐课外书目,鼓励学生做好阅读平台打卡工作,备课组和教研组开展名著阅读课研讨。
2.小学高年级名著阅读现状的不足之处
第一,阅读书目缺少组织引导。小学高年级每学年课外必读书目有5本,课外选读书目有10本左右,但一些学生的家庭出于经济原因,并不能帮学生每学年添置课外读物,导致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另一方面,学校图书资源不够,同一本课外书不能满足全年级学生的图书借阅,只能进行班级漂流。大部分学生会去图书馆借阅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但仍然有部分学生从来不去图书馆借书。
第二,名著阅读意识和能力差异大,未普及名著阅读。调查显示,有76%的语文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名著阅读教学经验,虽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除了重视推荐书目以及督促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外,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不知道该如何上好一堂名著阅读指导课。
第三,阅读方法缺少指导。调查显示,学生只是简单地浏览而已,并不会和同学、老师或者家长进行交流,说一说书的主要内容,或者谈一谈对书的感想,不会自觉地对书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很多学生也并没有掌握阅读方法,所以并不能将其内化成知识,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二、指向语言运用的小学名著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顺应新课改和新课标的发展需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设定一个个学习任务,从而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深入阅读情境,把握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下小学高年级名著阅读符合学生当下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阅读中有效指导学生去阅读和学习,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改变以前的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为学生步入初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指导下不断丰富当前的阅读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当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指向语言运用的小学名著阅读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设置任务情境,激趣促情。
新课标指出:“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通过情景化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生动有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例如,在《小王子》名著阅读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为这本书编一本词典,通过阅读让学生说说这本词典里可以有哪些词语,然后分别深入学习三个关键词“旅行”、“驯化”、“离别”,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关键词放在一本翻开的书页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好像真的在编一本词典,随着课件播放的一页页的翻书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更加积极地投入在课堂教学中,也正是通过这些关键词的提取,让学生迅速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故事想要表达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再次深入故事,再寻找一些关键词,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便能很快地找到他心目中的那些关键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完成了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过程,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有,在执教《窗边的小豆豆》名著阅读指导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参观一所特殊的学校——巴学园,在游览的过程中,把你喜欢的地点画下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通过老师课件展示的一个个地点,找到书中相对应的段落,便能发现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领略巴学园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魅力。最后,学生将自己融入巴学园,回答问题:“作为巴学园的学生,为其他人介绍一下我们这所学校”,就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情境化教学将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二)开展梳理探究,引发深度思维。
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部分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深化学生对书本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例如,在《小王子》名著阅读指导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解读第一个关键词“旅行”,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第10到16章,想一想:小王子去过哪些的星球旅行,都遇见了哪些有趣的人物?完成星球旅行图,引导学生品味童话的两大魅力是幻想、夸张。再走进第二个关键词“驯化”,让学生说一说书中的“ 驯化”和生活中的“驯化”有什么区别,接着在书本中找出驯化的含义即建立联系,从而小组合作学习第21章,思考:(1)狐狸告诉小王子要怎样驯化?(2)如果被驯化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如果让你给“驯化”换一个词,你会换成什么?学生通过查找相关段落从而体会到童话的第三大魅力是哲理。最后走进第三个关键词“离别”,有了之前的理解,学生便明白了小王子和狐狸之间的相互驯化,也明白了驯化需要负责,需要爱,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小王子和狐狸任选一个角色进行想象续写,进行情感的升华,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三)体验多样阅读方式,积累阅读经验。
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其阅读方法。
1.读“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要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让学生选择较好版本的书,译本更是要了解译者,译者对原文的解读是不同的,好的译者能将原文的内容最大可能的保留下来。也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不仅如此,在阅读中进行批注指导,通过重点赏析某个片段,分析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例如,在《红楼梦》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对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形式,再让学生进行批注,学生便能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不同的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读“薄”。指导学生看目录,通过目录索引,让学生迅速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能帮助学生了解书中的人物特点或是某个事件,把握文章的脉络。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故事梗概,先整理出主要人物,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再想一想情节发展和结局,最后将它们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把这本书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通过再说一说加深对内容的印象。
3.读“深”。读完整本名著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下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学到的道理。也可以画一画思维导图,找出这本书的关键词或者关键人物,再在书中寻找相关的内容,最后梳理内容,绘制出来。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要在“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下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不断提高阅读兴趣,激发思维活力,养成名著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欢晓.主题阅读:小学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课例开展策略浅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50.
[2]顾兆霞.以兴趣为出发点,构建阅读中的主题阅读[J].内蒙古教育,2017(12):73-74.
[3]安海霞.绘本,呵护童心、唤醒童心——小学绘本阅读实践与思考[J].美术观察,2020(06):26-28.
[4]许秋洋.“儿童种子观”观照下的儿童阅读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