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天空爽朗,艳阳高照,课题组成员在办公室8进行10月例会。
首先,集体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加强自身理论指导。
接着,一起观看名家课堂实录——尹庆华老师执教的《童年》整本书导读课,大家收获颇丰,并发表心得体会。
董媛老师说:首先,尹老师请同学朗读了《童年》一书扉页中关于作者高尔基的部分。学生再读过之后会发现主人公阿列克塞的童年就是根据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写的,且《童年》即为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但是,书中所写也并非全部呈现作者本人完整的真实经历,因此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王维一老师评价道:在引导学生领悟到“自传体小说”这一概念后,尹老师抛出“你最喜欢的人物及其人物特点”的问题,将课堂以主人公阿列克塞为核心,将思路聚焦到书中人物关系图的梳理。学生普遍最喜欢书中的“外祖母”——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产自相残杀,外祖父把舅舅们的错归咎于外祖母,甚至对她拳脚相加,而外祖母却始终不抱怨生活,宽容、乐观;所有人为了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唯有她仍然保持“圣徒一样的胸怀”;从小猫嘴里救下一只八哥的外祖母又是博爱的……
张逸菁老师接着说:外祖父则不同,他经常会生气,会在“我”犯错的时候用枝条抽打惩罚,后来“我”被打昏甚至生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学生们感受外祖父的残暴。讲到这里,尹老师讲到作者在第七章以“两个上帝”为小标题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外祖父与外祖母。这里的“两个上帝”如何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外祖母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有罪也是值得宽容、宽恕的,而外祖父的“上帝”主张惩罚一切有罪的人,是令人恐惧的。
吴煜老师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可以通过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来体会的;结构也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童年》这本书中的首尾设置,从父亲之死到母亲之死构成了“我”悲惨的童年,此外还可以关注章节与章节、标题之间的关系等等;另外,作者在书中描写的环境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就往往是怎样的;还要关注语言形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有的是直接通过文本语言表达出来的,有的是蕴含其中的。这样,四个问题就可以形成联系而不是独立开来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阅读路径,能对学生产生更多的方法指导。
张曦老师说:对学生阅读进度、程度的监控要有不同层级的目标规划。第一,痕迹。可以不用摘抄,但要留下痕迹。比如对《童年》这个书名的感受,从未读时的猜测到进入文本后最初的感受,再到深入探索后形成的感觉。第二,梳理。随着阅读顺序逐步深入,梳理人物关系图、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图中的重要节点等。第三,交流展示。小组交流的形式,既是个体的阅读又是合作的阅读,问题的产生与碰撞就是一种监控。第四,专题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作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初的小组交流可以无主题,以表现情节、人物关系、语言感受或者结构为主都可以,从完全自主到解决核心问题。
“整本书阅读”实施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保证学生经验的获得和素养的发展。为培养学生“整本书”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应着眼于“整体”,遵循“了解整体—深入部分—把握整体”的思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