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整本书阅读基本课型及实施策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而,如果放任学生自由阅读,往往效果不尽人意。因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整本书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指导为线索,确立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三种课型,利用阅读课,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与方法,与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基本课型 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建议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部编教材在小学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从低年级开始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梳理出小学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及典型课型实施策略,具体综述如下。
一、小学整本书阅读三种课型样态及目标
我们以教师在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指导为线索,确立了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三种课型。这几种课型为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能力、阅读素养的发展服务。
导读课是学生在阅读整本书前,老师对这本书进行推荐和阅读指导的一种课型。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这本书感不感兴趣,能否坚持读完这本书,与老师的推荐和指导有重要的关系。学生对书籍感兴趣,除了书籍内容本身符合小学生年段学习特点外,还要让书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起始课,这一课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通读导引、方法指导和策略建构。
推进课是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老师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推动学生持续阅读并完成整本书阅读的一种课型。推进课要在总结学生前半段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搜集各种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激励学生继续阅读,从而改进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为后期的阅读交流课做好准备。
交流课是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展示阅读成果,开展阅读交流,提升阅读品质,拓展阅读资源的一种课型。交流课在实践中多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开展。学生读完一本书,可以用各种形式汇报自己的阅读收获,可以针对作品中感兴趣,或有疑义的地方展开交流讨论。在与学生交流中,老师要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总结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保持持续阅读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利用整本书的资源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同类书籍的比较阅读,通过绘画、戏剧、手工制作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书籍内容,写读后感等,拓展阅读资源,让书籍内容与广阔的生活世界建立联系,开阔学生视野,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
二、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典型课型的教学策略
(一)导读课的教学策略
1.建立关联,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阅读的欲望,关键在于找到书籍与学生之间的关联点,让他们知道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联的,书中的内容是自己迫切想知道的,阅读这本书可以解决自己的一些困惑,能获得情感的满足。学生有了这种愿望,就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甚至有非读不可的冲动。
2.了解信息,建立整体印象
用略读或粗读的方式了解一本书的基本信息,花较少的时间,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说:“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 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糙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它包括读版权页,了解作者和出版社,研究目录,看看出版者的介绍,挑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篇章读读等,通过这些了解,学生就会对这本书建立一个整体的印象。
3.方法引路,破除阅读障碍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但学会阅读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需要老师的方法指导。不同的书籍,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同障碍,老师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预设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更顺畅,消除畏难情绪。
4.制订方案,有序推进阅读
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自控力,阅读需要外力的督促。制订合理可行的阅读方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本书预计要在多久读完,每周读多少, 一天之中什么时候读,都在方案中写出来,以便于自己对照检查、老师和家长提醒,完成相应的阅读进度。阅读方案并不是要一板一眼地执行,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对未能很好地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督促手段,目的是要让每个孩子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最终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
(二)推进课的教学策略
1.问题导向,化解阅读困境
在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他们有时会陷入阅读的困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点拨。在推进课中,教师要重点展示学生的问题,把所有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分析,分类指导。有些问题对理解整本书起着关键作用,具有普遍性;有些问题是特殊的,因为学生的个体理解的差异;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来解决。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以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
2.“阅读单”指导,让阅读看得见
利用阅读单指导学生阅读,“既是对阅读成果的记录,又是对阅读情况的自我检测”。阅读单的设计有多种指向,可以提出学生在阅读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可以摘抄词句积累语言材料,写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对书中的某一内容进行反思思考。阅读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具有多种功能。学生的阅读过程可以通过阅读单来表现,是学生自我检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单时,应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内容,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持续阅读。
3.指导读法,提升阅读能力
当前小学生阅读整本书,往往读得多,但读得不深,读得不精,思考得少,这是读书不得法、不会阅读的表现,老师要根据书籍特点进行读法指导。并且,读法指导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衔接。
4.合作探究,让阅读走向深入
整本书的篇幅较长,学生较多时间都花在了自主阅读上,受学生个体阅读经验的局限,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存在一定局限。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分析去代替学生的想法,需要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丰富言语经验,提高审美品位。这样的阅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读”。
阅读过程中的合作探究,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以共同的问题为基础,开展阅读、讨论、辩论等,在问题的探究中让阅读走向深入。在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中,教师更像一个引导者,而不是裁判,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体验成功的愉悦,逐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阅读者。
(三)交流课的教学策略
1.阅读分享,享受阅读乐趣
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并不代表阅读的结束,还需要借助交流课与自己对话、 与他人对话、与作品对话。每个学生阅读的体会是不一样的,阅读分享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从而展开对话的过程。常用的分享形式有班级读书会、主题手抄报、班级辩论赛、表演等。形式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爱好、作品内容、交流主题,目的是展示学习收获,表达阅读感受,激发阅读成就感。
2.精选话题,在对话中生成
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建构知识、习得能力。确定恰当的话题,可以充分展开对话,让交流的空间更大。因此话题要紧扣作品内容,具有开放性、趣味性、 生成性。在阅读单的设计上,老师要针对整本书提出有价值的话题,为交流课做好准备。话题的来源可以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表达特点、结构安排等,在话题的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品味文字的表达,让作品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升阅读素养。
3.举一反三,培养阅读习惯
读一部作品,关联一系列作品,让学生阅读能力实现迁移。这一系列作品, 可以是某个作家的,可以是某一类文体的,可以是某一类主题的,可以是有着相似表达的,强化学生的阅读经验,建构系统的阅读知识。
4.由读到写,着眼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整本书阅读也应关注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读与写结合起来,把整本书作为学生写作的资源,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读完后很少想到写,或不怎么喜欢写, 所以老师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情境,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总之,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但我们的宗旨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飞嫦. 试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 语文课内外,2021(6):190.
[2]丁倩.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1):47.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XJK19CJC1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