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与创新教学能力,2025年4月22日,经贸小学组织开展教师专业社群(青苗团队)研训活动。活动特邀两位学科带头人带来精彩分享,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深度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助力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快速成长。
带头人专题讲座
学科带头人潘艳老师率先以“说话有技巧,让家校沟通更有效”为主题展开分享。潘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一系列真实且具代表性的家校沟通案例,深入剖析了家校沟通中的重点与难点。潘老师总结出“避实就虚、求同存异、听话听音”的沟通策略,强调在家校沟通中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既要传递有效信息,又要建立良好的家校信任关系。她生动的讲述和实用的方法,让青年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有效沟通在家校共育中的关键作用。


随后,学科带头人陈骏老师围绕“跨科统整的STEAM教育”主题,从跨科学科的背景、特点、从STEM到STEAM的演变和STEAM教育的目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讲解。陈老师结合教育前沿理论与实际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STEAM教育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他指出,STEAM教育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陈老师的分享让青年教师们对STEAM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拓宽了教学视野,为今后开展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员心得分享
殳怡琴:听了潘老师的讲座,我明白在与家长沟通时,“针对性”与“温度”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以往在班级群中群发通知,常有家长忘记忽视,后来再加上具体问题私聊或分组讨论,家长反馈更积极。这让我明白,聚焦细节、避免“一刀切”能有效减少沟通成本。倾听同样很重要。在面对家长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担忧时,急于解释或否定只会激化焦虑。试着先耐心听完对方的诉求,用“我理解您的担心”开头,再提供建议,反而更容易达成共识。日常沟通并非技巧堆砌,而是将心比心的过程,用真诚与细节搭建桥梁,往往能让家校沟通更有效。
薛晓雯:潘老师强调了沟通中“有效果”比“单纯懂道理”更重要。首先,明确沟通目标不是展示高明,而是协同寻找解决方案;其次,“求同存异”体现了对多元观点的包容,将分歧转化为共识的桥梁;最后,“听话听音”提醒我们倾听背后的情感与需求,耐心与共情能自然赢得信任。 这让我联想到日常工作,若能将焦点从“说服对方”转向“彼此理解”,从“辩论对错”升级为“共建方法”,许多矛盾便能迎刃而解。真正的沟通高手,往往是那些用耳朵开路、用行动收尾的人
马怡萍:今天聆听陈骏老师的主题讲座,让我对跨学科统整的STEAM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随着教学理念的迭代与信息技术的革新,我们的课堂不能再局限于“就课本讲课本”的传统模式,而应勇于走出舒适圈,打破学科壁垒,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若每位教师都能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与知识内核,在教学设计中主动寻找学科间的“连接点”,如在语文写作中嵌入科学观察的方法论,在美术课程中融入物理光影原理,那么课堂将成为孕育创新思维的沃土。
陶奕辰:STEAM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知识的叠加,更在于打破学科间泾渭分明的“围墙”。这种深度统整不仅能让学生从单一学科的“深井”中抬头,看见知识网络的全貌,更能培养他们用多元视角拆解问题、用复合能力应对挑战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张逸菁:听完潘老师的分享,我深刻意识到教师与家长应是教育共同体中的协作者而非对立者。讲座中“避实就虚”的智慧让我重新审视沟通本质。与家长沟通应该直接关注事情本质,减少无意义的争论,关注学生的成长,这种思维转换能消解对立情绪,构建专业而温暖的教师形象。“求同存异”策略揭示了行为改变对认知的塑造力。家校共识的建立往往始于微小行动,当家长感受到被尊重的诚意,家长自然愿意与老师合作,促进孩子的成长。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听话听音”的倾听哲学。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家长的真实诉求,共情家长的情绪,才能让交流沟通更加有效。
此次教师专业社群(青苗团队)研训活动,既是一次宝贵的经验传承,也是一场前沿教育理念的分享盛宴。相信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青年教师们定能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素养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