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1. 学习了《领巾小主人 圆梦新时代——基于少先队员自主发展的“幸福1+N”主题活动的创新实践》,重点借鉴其“幸福1+N”活动模式,包括自主管理手册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家校社协同机制等内容。 2. 学习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校本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诗经菜园小主人”为例》,重点吸收其项目化学习、进阶式体验、多学科联动与家校社协同的课程实施策略。 3. 结合文献,深入探讨“生活小主人”与“公民小主人”的内涵与实施路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载体、以协同为支撑的设计理念。 二、研修过程 1. 学生基础调研:为准确了解学生现状,课题组设计了简单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计划在下一阶段对三至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当前家务劳动参与情况、个人物品整理习惯、对社区活动的认知与参与度、对“小主人”概念的理解等。旨在获取一手数据,使活动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初步的非正式访谈(与个别班主任、家长沟通),了解到当前学生普遍在“坚持性”和“责任归属”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活动设计中嵌入持续的跟踪机制和明确的责任认领环节。 2. 活动框架初步构思 (1) “生活小主人”框架: 受“诗经菜园”项目启发,初步设想以“我的生活我做主”为主题,设计系列化、项目化的劳动任务群。例如,“一周营养早餐我规划”“我的书桌我整理”“家庭绿植我养护”等微型项目,引导学生从管理个人空间延伸到参与家庭事务。 (2) “公民小主人”框架: 借鉴“幸福1+N”的社区实践模式,初步构思以“我是社区小帮手”为主线,链接“15分钟幸福圈”资源。设想开展“社区环保微行动”“红色场馆小讲解员”“传统文化传承人”(如结合本地非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履行公民责任。 (3) 协同机制思考: 重点讨论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社协同机制。计划参考两篇文献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家长义工资源库”、“社区实践基地地图”,并设计“家庭反馈卡”、“社区活动认证章”等工具,让家庭和社区成为评价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