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课则是育好一片林。” 面对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系统性挑战,六年级数学组构建“研-划-精-活”四维复习体系,让知识从“零散枝桠”长成“立体森林”。
一、聚智同行:集体教研激活“林脉”
我们备课组七位老师在工作上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我们坚持每周周一进行一次集体教研,集体备课讨论,统一下一周的工作进度,会交流上一周发现的问题,这对授课内容和开展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期末复习备考中我们做到统一进度,统一测试,轮流命题。要真正收到总复习的效果,就必须花大力气备好课,精选题目,精讲精练。这时,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大家通力协作,分工合作,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二、分层划策:四轮推进筑牢“林基”
为避免复习“眉毛胡子一把抓”,组内制定清晰的“四步育林图”:
·夯基(第一轮):回归教材“松土”,像梳理年轮般归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核心概念,让学生在“从薄到厚”的积累中扎稳根基。
·提质(第二轮):分类整合单元卷,通过单元整合题,训练学生的“知识嫁接”能力。
·模拟(第三轮):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最接近我区的模拟试题。
·升华(第四轮):错题重做+课本回溯,从“厚到薄”提炼解题通法,让知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精准施策:两类课型繁茂“林冠”
课堂是“育林”的主阵地,组内打磨出“专题突破+试卷精析”双轨模式:
专题课:挖深挖透,让知识“长关联”
各位老师展示了板块复习课。孙召宝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题课上,一道题衍生出“量率对应”“转化单位1”“方程建模”三种解法,朱夏晔老师的“简便计算专项课”,配合“真题再现→变式训练→逆向编题”的闭环设计,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一解多联”中看见知识的“枝叶交错”。
讲评课:筛练结合,让训练“去冗余”
试卷讲评课中分为以下三个复习阶段:24年各区真题5套、近五年太仓市真题5张、25年各区收集的新题。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试题,演练+筛选+重组,帮助学生轻负担地复习,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率。
组里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备考计划,具体到每节课的安排以及要达到的目标,都做了详细的规划。
四、灵活赋能:多元策略丰润“林土”
思维导图:给知识“画地图”
组里老师指导学生用绘制“数的运算”思维导图,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数位对齐”到分数加减法的“通分统一单位”,再到小数加减法的“小数点对齐”,一条“计数单位统一”的逻辑主线让零散知识点连成“知识路网”。
错题本:让失误“变养料”
翻开学生的错题本,不再是简单的“抄题订正”:用“红笔标注易错点”“黄笔批注考点溯源”“蓝笔写下同类变式”,一本本“私人定制”的错题集,成了学生专属的“避坑指南”。
碎片时间:让复习“见缝长”
每天早上晨读时间,我们会见缝插针每天一个操作题。“谁能说说这个图形旋转后,关键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午间15分钟,老师们组织“计算挑战赛”,全对学生的合照在家长群“亮相”,激发的不仅是计算热情,更是“分秒必争”的复习自觉——正如华罗庚所言,学习的“质的飞跃”,藏在每一次对细节的雕琢里。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变的是知识从零散到系统的生长,不变的是教师对“高效复习”的执着追寻。如今,六年级数学组的“育林”故事仍在继续——他们带着“让每个知识点都找到生长坐标”的信念,在复习课的探索之路上深耕不辍,只为让每一个孩子在知识的森林里,既能仰望参天大树的高度,亦能触摸根系相连的温度。
复习不是简单的“回炉”,而是知识的“二次生长”。当教师成为“育林人”,用教研聚智、以策略赋能,方能让复习课真正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拔节的“沃土”。

